英國科學家10年研究發現 長期加班心律失常增加40%!
倫敦大學流行病與公共衛生係最新研究發現,與不加班的人(每周工作時間為35—40小時)相比,長期加班的人(每周工作時間≥55小時)房顫風險增加。該研究結果發布在《歐洲心髒雜誌》上。
研究共觀察了85500名歐洲人,隨訪10年。研究期間共觀察到1061例新發房顫,發生率為12.4‰。在長期加班的4484人中,房顫發病率為17.6‰。與不加班相比,長期加班發生房顫的概率增加了5.2‰,心律失常的可能性高出40%,而且長期加班的人在未來十年內更容易患上房顫。
據悉,房顫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,可導致中風、心力衰竭和癡呆。英國約有一百萬房顫患者。
為什麽長期加班容易出現房顫?
主要原因是,人在長時間精神緊張的情況下,會發生心髒電活動的不穩定。可能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:通宵突擊複習或長時間加班休息不好時,會出現心慌、早搏的感覺,這就是心髒電活動不穩定的表現。
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楊進剛副教授表示,工作就應該勞逸結合,張弛有度。如果需要加班,最好能夠中途休息一下,比如,出門散散步,聊聊天,或者小睡一會兒。切忌抽煙提神,或者喝濃茶和咖啡,這樣反而容易加重心髒電活動的紊亂。打打太極拳、練練瑜伽或者冥想都有減壓的功效。
哪些人群要格外重視長期加班的風險?
近些年,年輕人猝死在勞動崗位上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,尤其是醫生和警察等職業,睡眠不規律,壓力大,尤其需要注意。
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人,比如肥胖、吸煙、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患者,肯定需要格外注意,不建議長時間的熬夜加班,這不光是房顫的問題,還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。
轉自搜狐
下一篇:中醫診療成為大健康產業主流